一個詞是否能夠成為充滿負面意義的罵人詞匯,總是慢慢習得并鞏固下來的。
比如所有和女性的爭執(zhí)中,只要說出“三個字”就能出奇制勝,精準打擊對方,便利且萬能。這三個字,讓所有的家長里短都有了一個終極原因——更年期。
“這么喜歡嘮叨,沒完沒了?你更年期了吧?”
“不好好睡覺盡想些有的沒的,肯定是更年期了。”
“怎么動不動就發(fā)脾氣?真是夠更年期的。”
更年期,這三個字像是一座質地混合的大山,不由分說地壓在女性身上。
一、更年期 從醫(yī)學到罵人
相信沒有多少女性樂意聽到別人用“更年期”來形容自己,這是一種奇特的、高傳染性的稱號,一切不夠美好的、「異常」的變化,都能往進套。
畢竟它適用性極廣,復用度很高,從小學女生到女領導,再到中年女性,從私人領域糾纏到公共領域,從家里的家長里短一路定義到職場上的工作風格,為了打開定義市場,還發(fā)明了「早更」,恨不得全員「更年期」。
這三個字,已經脫離了醫(yī)學定義的范疇,變成帶有貶低和嘲諷的指代詞。
更年期,讓人討厭。
這樣的語境,困擾著年輕女性,更困擾著老年女性,對她們來說,「更年期」更加難以辯解,因為到了一定年紀,女性確實會進入更年期的。
在步入這個神秘的年齡段后,無論是否真的有癥狀,無論自己有怎樣的訴求、怎樣的情緒表達,都可能被一句簡單的評價蓋棺定論:
你更年期了吧。它可能的意思是——
歇斯底里、胡攪蠻纏,陰晴不定、脾氣暴躁,愛嘮叨、愛吵架、蠻橫無理、動作反應慢、腦子跟不上,甚至是有體味、潑婦......
國內的影視劇非常精確地捕捉了「更年期」的日常使用,并沿用著社會語境里污名化的內涵:難搞、易怒、不講理。
比如《家有兒女》中,媽媽劉梅丟掉了他的畫板,劉星脫口而出“你……你更年期!”
比如在《少年派》里,閆妮對著爭吵的鄰居解釋她脾氣暴躁的原因是“我更年期了”......
而一部以“?春期”和“更年期”為主題的電視劇的直接設定甚至是:
還拍了第二部,設定更近了一步“*** 的更年期似乎變本加厲”“時不時煽?點火”:
在日常的使用中,“更年期”更是超脫了癥狀限制,它代表了一系列當女性不在處于生育期后,那些“惱人”的性別氣質。
社會總是看重生育價值,贊美青春美好,更年期女性同時承受著兩者的喪失之后,又被拋到腹誹的暗面。
而很多女性在面臨著失去生育能力的可能時,也會認為自己失去了女性的價值。
所以更年期無限潛臺詞的根本,可能是一切沒有了少女性征之后的、所有關于女性氣質的負面評價。
但真正的“更年期”,在醫(yī)學上大致相當于“圍絕經期”。
在此期間,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和卵子儲存量減少,排卵減少、月經紊亂并最終走向絕經、排卵停止。
女性正孤立無援地認識和適應著各種身體激素的極速變化,努力接受從生育期到中老年期,在體驗生理上的絕對界限。
在很多情況下,可能還面對著身邊人對所謂“癥狀”的質疑。
二、即使在“圍絕經期”,她也不是個瘋女人
“圍絕經期”是從月經開始改變,比如月經不再準時、或者頻繁出現,到最后一次月經造訪的 12 個月之后,這個階段平均持續(xù)約四年,女性面臨著雌激素的減少、直到停止產生。
1989 年全國進行了圍絕經期女性健康調查,自然絕經平均年齡為 49±3.7 歲,圍絕經期綜合征發(fā)生率為 75.1%,近 15 年我國相關調查報道顯示我國婦女的自然絕經年齡為 47.4~49.8 歲之間。
而在此期間,會有各種因為激素的突然變化,而產生的各種身體不適。
也就是說,即使女性真的處在“圍絕經期”,那些常常被污名的特征,可能只是她們苦苦掙扎的癥狀。
比如所謂的陰晴不定、愛發(fā)火,常常是因為更年期女性突然來潮的潮熱,就像身體內部突然引爆了火爐,幾分鐘之內脖頸處都會有一層薄汗,且無法控制來訪時間,這是由下丘腦水平的體溫調節(jié)功能障礙介導的,并由“雌激素撤退”所誘發(fā),引起精神情緒障礙;
比如“圍絕經期”女性常常報告難以入睡,這也不是在胡鬧,而是更年期失眠;
比如更年期女性好像有點高興不起來,可能是因為更年期女性的抑郁風險會提高 2.5 倍,同時,更年期卵巢雌激素分泌逐漸減少及垂體促性腺激素增多,造成神經內分泌一時性失調,下丘腦—垂體—卵巢軸反饋系統(tǒng)失調和自主神經系統(tǒng)功能紊亂,容易產生抑郁、焦慮癥,這又往往是產生失眠的主要原因;
一項國內的研究發(fā)現圍絕經期焦慮發(fā)生率為 81.58%,輕中度焦慮率為68.42%;抑郁發(fā)生率為85.09%、輕中度抑郁率為73.68%。
再加上難以啟齒的陰道干澀、性交痛,這是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或消失,體內的雌激素水平會明顯降低,陰道黏膜也會隨之萎縮、變薄,導致陰道分泌物明顯減少,因而會變得干澀;
以及種種心血管癥狀、骨質流失、代謝綜合征......
以上的種種污名化,在隨意的揶揄之外,甚至對應的是真實的身體癥狀。這遠遠不是「變得」不可理喻,而是女性走向了新的生命周期,在應對著身體發(fā)出的挑戰(zhàn)。
甚至,有一些更年期的癥狀并不會太快結束,絕經后體內的雌激素量不會再恢復。
隨著預期壽命的延長,女性一生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處于雌激素缺乏的狀態(tài)。
沒有人愿意承認自己“更年期”,但女性總會進入“更年期”,并且,還要經歷和更年期至少四年的長久相處。
醫(yī)學上,她只是個激素退潮的女人,是一個特定時段內,受到激素退潮影響,而有身體不適的女性。老了,激素退了,不該成為被嫌棄的理由。
但現實中,“更年期”無比復雜,看起來令人絕望:
女性要經受痛苦磨人的身體和心理癥狀;
家人要忍讓妥協(xié),或在一次次壓抑中爆發(fā)沖突;
社會繼續(xù)宣揚著“更年期就這樣”的污名。
暴躁、發(fā)瘋、歇斯底里、神經病……類似的評價和抱怨,網上有很多。
接收到“更年期”負面意義的媽媽們,在真正面臨到所有這些更年期癥狀的時候,更有可能默默忍受,而非主動求助。
而這樣的沉默,讓她們和家人,錯失從更年期的折磨中掙脫出來的機會。
三、激素問題其實可以解決
更年期的癥狀不是必須要忍受的身體痛苦,既然是激素的變化,就可以用激素的方法去應對,比如絕經激素治療(MHT)、激素替代療法(HRT)。
最新版的中國《絕經過渡期和絕經后期管理和激素補充治療指南(2018版)》上提出,激素補充治療是目前公認的緩解絕經相關癥狀最有效的治療方法:
降低骨質疏松癥的發(fā)生風險、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改善、改善絕經相關的輕中度抑郁癥狀等等。
其實關于激素替代療法的長期安全性一直存有爭議,也可能會引起一些副作用,但已經證明激素替代療法的好處超過了風險(具體情況請在身體狀態(tài)評測后,遵醫(yī)囑)。
醫(yī)學界普遍認可的觀念是,這種治療是存在著窗口期的,最佳治療時間為絕經 10 年之內或年齡小于 60 歲,如果錯過,身體傷害可能是不可逆的。
在國外一些發(fā)達國家,激素治療已經廣泛被大眾所了解并接受,使用率已達 18%~50%,相對而言,2016 年,一項面對甘肅全省的圍絕經期女性的論文指出,甘肅省圍絕經期女性 MHT 相關知識知曉率為 18.25%,MHT 使用率僅有 0.6%。
這類治療在普通女性中知之甚少、用之更少。
承受痛苦的女性,延續(xù)著缺少治療的損失、無處可說的苦悶,在圍絕經期漫長的幾年中,帶來更多的爭吵、抱怨、吐槽、對立……
而這一切,又進一步加固了對“更年期”的糟糕印象。
四、更年期也是新的、自由的
當一個詞的負面意涵被延伸、被使用,于是罵著罵著,距離本身的語義就越來越遠。
“更年期”從承受的真實的身體痛苦開始,無限延伸,最終泛化到所有女性身上。
它可以用來吐槽,可以用來罵人,可以用來指代一切不喜歡的女性氣質,卻唯獨做不到一件事:幫助我們認識真正的「圍絕經期」。
它變成了萬事萬物,唯獨和正處在“圍絕經期”的媽媽關系變得越來越小。
但圍絕經期是女性必經的生命階段,每年全球約有 150 萬女性步入圍絕經期,我們無法躲避,卻可以有更好的生活質量,營造更有支持性的環(huán)境。
女性的身體是一座迷宮,一生都在激素的漲潮退潮中學習掌舵。
12 歲,青春期潮漲,女性身體中美好的一切都在展開,是美好的。
50 歲,更年期潮落,女性身體收縮到非生育所用的功能區(qū),是自由的。
12 歲,是新的。
50 歲,也是新的。
而“更年期”這三個字,無法包容這樣的美好和自由。
一部英劇《倫敦生活》也討論了「更年期」,但有一種新的視角,她說:
“這真是世界上最他媽美好的事情了......不再是奴隸,不再是一臺長著零件的機器,只是一個......人。”
部份圖片來源網絡,如有侵權,聯系刪除